Sunday, February 8, 2009

日本的北方領土問題


今年2月18日,日本首先麻生太郎(Aso Taro)將抵達庫頁島(Сахалин,Sakhalin Island,日本人稱樺太Karafuto,見圖)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Dimitry Medvedev)會面。預計屆時將會討論北方四島(即南千島列島的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和齒舞諸島)的主權問題,以及日俄簽署戰後和約的事情。

千島列島(Курильские острова,Kuril Islands,日人稱Chishima),包括﹕
  • 擇捉島(Iturup,Etorofu)
  • 國後島(Kunashir,Kunashiri)
  • 色丹島(Shikotan)
  • 齒舞諸島(Khabomai Rocks,Habomai)
其實,各國在1950年9月簽署「三藩市和約」(即「對日和平條約」,Treaty of San Francisco)的時候,當時的蘇聯即因為北方四島的主權問題而沒有簽署和約。這導致一個有趣的情形——直至1956年10月19日雙方簽署「日蘇聯合聲明(宣言)」以前,原則上雙方還是處於「戰爭狀態」。

蘇聯(俄羅斯)一直堅持,千島列島包括北方四島,其主權在二戰後歸於俄羅斯。日本則認為,自1855年2月7日雙方簽訂「下田條約」(Treaty of Shimoda,即「日俄和親通好條約」),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完結,日本一直對北方四島行使主權,所以它們已經不再屬於千島列島的一部分。三藩市條約指定日本於戰後交還千島列島,但日本和美國都堅持所謂千島列島並不包括這四個島。

現時,北方四島屬於俄羅斯的管轄範圍內。最近,俄方建議,在簽訂雙方和約後,把色丹島和齒舞諸島交還日本,但其實此兩島佔四島領地只有百分之六,對日本不太劃算,所以日本未必會同意這個方案。

這次麻生訪問庫葉島,或許會無功而返。

在日本民間,也有一股「保衛國土完整」的聲音,而且政府還特意把日俄簽訂「下田條約」的2月7日定為「北方領土日」。

日俄這個外交問題很自然讓我想到日本與我國之間的釣魚台群島(Diaoyutai,或,尖閣群島Senkaku Islands)主權爭拗,也想到日本和韓國的獨島(Dokdo,或竹島Takeshima)爭議。

日本與鄰國的領土主權爭拗問題雖然未曾發展到軍事衝突,但無論如何造成了日本被亞洲大陸邊緣化(或孤立化)的情形。

而且,這問題不單單是一個領土主權問題,也涉及二戰後的冷戰圍堵、東西文化衝突、資源爭奪、各國民族(國家)主意抬頭等諸議題。

雖然領土爭議不急於一時間解決(這是鄧小平處理釣魚台問題的方法),但也不能無限期擱置。因為,這些問題最終可能導致各國社會內狹隘民族情緒的高漲。

Saturday, February 7, 2009

許育銘教授的中日關係史綱要

許育銘,1998年畢業於日本立命館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教授,中日關係史專家。

台灣人留學日本的頗多,專攻日本文學、歷史及中日關係的也為數不少。只是他們甚少以英文發表文章,所以在西方學界不為人認識。其實他們的研究成果(大多以中文和日文撰寫)都很值得留意。現在介紹一下許教授的中日關係的課程綱要,從中也可以知道某些台灣大學生如何學習中日關係。

==============
中日關係史課程綱要
==============
課程名稱﹕ 中日關係史(一)
適用學年度﹕ 93學年度第2學期
課程代號﹕HIST30100
上課時間﹕二3/4
授課教師 ﹕許育銘
上課教室﹕文D101

課程目標﹕
本課程係以古代至近現代中日關係為範園,冀求同學經由歷史發展過程瞭解中國與日本間的相互糾纏關係。古代中日關係注重漢字文化圈裏兩國之政經、文化交流與影響,進而探討在近現代中日關係中所呈現共存、競存、敵對的三個面相帶來的歷史變遷。並且藉由史料解說及研究概況介紹等方式,啟迪同學進一步研究之興趣及學習。

授課日程表
週次
日 期
內 容
範 圍
備 註

1
2月22日
課程說明
 
 
2
3月1日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史介紹與概說
1.林明德,<中日關係史研究的回顧>,《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下冊,頁439-456
 
3
3月8日
因朝鮮問題引起之中日兩國對峙
1.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第七章
2.周啟乾,<淺論明治維新與同治中興>,《近百年中日關係史論文集》,頁91-104

4
3月15日
中日甲午之戰
1.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第八章2.章開沅,<甲午戰爭與晚清政局>,《近百年中日關係史論文集》,頁231-240

5
3月22日
中日議和與割地賠款
1.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第九章2.李侃,<大衝擊和大轉折-第一次中日戰爭對中國的打擊和影響>,《近百年中日關係史論文集》,頁249-258

6
3月29日
八國聯軍之役與日本
1.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第十章2.陶德民,<清末中日關係中的政治和文化-關於<黃金十年>論爭的檢討->,《共生敵對》,頁99-116

7
4月5日
放假
 

8
4月12日
日俄戰爭與中國
1.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第十一章2. 劉志超、關捷,<甲辰日俄戰爭的再探討>,《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04期

9
4月19日
視聽教學(203高地)
1.歐陽鍇,<日俄戰爭最血腥的一幕——203高地:人海對機槍>,《國際展望》 2003年10期

10
4月26日
日本之經營中國東北
1.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第十二章
2.陶文釗,<日美在中國東北的爭奪(1905-1910)>,《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155-178

11
5月3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十一條
1.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第十三章2.臼井勝美作、陳鵬仁譯,<五四前後的中日關係>,《現代中國軍事史評論》6 民79.04 頁137-170

12
5月10日
滿蒙交涉與九一八事變
1.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第十四章2.易顯石,<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的經濟背景>《近百年中日關係史論文集》,頁309-322
13
5月17日
日本帝國主義與滿蒙
1.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第十五章2.沈予,<盧溝橋事變前日本對華政策的特徵>,《日中關係150年》,頁129-144

14
5月24日
視聽教學(英烈千秋)
成府,<從身背罵名到壯烈殉國——著名抗日將領張自忠>,《環球軍事》,2004年14期
◎報告截止日
15
5月31日
七七事變與八年抗戰
1. 王建朗,<盧溝橋事件後國民政府的和戰抉擇>,《共生敵對》,頁393-408.2. 齊福霖,<近6年來中日戰爭史研究概況與今後展望>,《日中關係150年》,頁145-159
 
16
6月7日
戰後中日關係之演變-中日和約問題
1.黃自進,<戰後日本的對華政策--以「中日和約」為例的探討>《近代中國》,148 民91.04 頁6-162.劉維開,<中日和約簽訂經過--以蔣中正總統為中心的探討>《近代中國》,148 民91.04頁28-39
 
17
6月14日
戰後中日關係之演變-中日關係正常化與台日斷交
1.許介鱗,<戰後中日關係之轉變>,《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841-86
2.樊勇明,<戰後日中關係的再思考-建交前中國對日政策剖析->《日中關係の150年》,頁179-194

18
6月21日
期末考


要求與評分方式
老師除講授之外,並輔以影片觀賞等方式。平常成績:20%;學期報告:30%;期末考試:50%

主要閱讀書籍﹕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五南,2001
山根幸夫等編,周啟乾監譯,《近代日中關係史研究入門》,金禾,1995
潘英,《惡夢與幻夢交織下之近世中日關係》,明文,1990

建議參考書籍﹕
王曉秋,《近代中日關係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台灣商務,1992
戴季陶,《日本論》,日本文摘,1987
許介鱗,《近代日本論》,日本文摘,1987

南京大屠殺受害者法律訴訟獲勝




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的冬天,距今已超過一個甲子,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大部分已經作古,但當時其中一名證人夏淑琴(見圖)仍然健在,今年79歲。數年前,日本學者東中野修道(Higashinakano Shudo)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南京虐殺的徹底檢證》,書中質疑夏淑琴的證言不可信,甚至否定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多年來,一些(尤其是右翼)日本學者及政客仍然否定南京大屠殺的事實,真不知道他們是「無知」還是「嘩眾取寵」!更使人費解的是,日本政府毫無舉動,通常以保障「言論自由」為名,讓這些無聊的言論在媒體上荼毒日本的下一代。其實,在中國人的眼中,日本政府的「不干預」政策跟「默許」這些胡言亂語的人沒有多大分別。

20年來中日關係的發展之所以常常受到南京大屠殺這些歷史議題影響,多少因為日本社會沒有一個明亮而清晰的聲音反對那些「胡說八道」的學者和政客。日本社會中也不是沒有有良知的人,但他們是社會的少數,所以無法發揮較大的影響力。不是說日本政府壓迫他們(雖然他們有些被右翼人士及支持者騷擾),也不是說他們不能批評「胡說八道」者的言論,只是,他們無法改變戰後日本社會對戰爭責任的逃避,以及他們對歷史認識的虛無。

最後,一些有良心的日本學者和律師發覺可以循法律的途徑協助受害者(包括慰安婦、南京大屠殺受害人,以及戰時被日本軍隊和企業強迫當苦工的中國和韓國人)討回公道。多年來透過這個途徑控告日本政府和企業的中、韓人士,有勝數也有敗訴,但訴訟時間經年,大多沒完沒了,對受害人也是一種折磨。

但現在日本最高法院判夏淑琴勝訴,下令東中野教授和出版社為誣蔑夏淑琴的言論賠償,證明日本的法律系統還是能夠發揮一點作用。

看來,雖然日本社會普遍對二次大戰的戰爭責任採取虛無的態度,起碼他們的法律還是能替受害者說幾句公道話。當然,大家很希望看到公平的法律能推動一種有責任感的社會態度。

--

Saturday, Feb. 7, 2009

Author on Nanjing loses libel appeal (Kyodo News)

The Supreme Court on Thursday rejected an appeal by the author and publisher of a book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finalizing lower court rulings that ordered them to pay a combined ¥4 million in damages to a Chinese woman the book claimed was an impostor.

The top court's No. 1 petty bench made the decision in the libel suit brought by Xia Shuqin, 79, against Asia University professor Shudo Higashinakano and publisher Tendensha. The court said the book discredited her by giving readers the impression she was not a witness to the 1937 atrocity, which the book claimed never happened.

Xia was demanding a combined ¥15 million in compensation from Higashinakano and Tendensha, but the Tokyo District Court ordered them in November 2007 to pay ¥4 million.


The Tokyo High Court backed the decision last 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