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9, 2007

國家的品牌


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晉三推行的「美麗國家」計劃,於本年九月他宣布辭職後終止,前後六個月的籌備工作,請了五名全職職員,四名兼職助理,一共只開了兩次專家討論會議,卻花了4千9百萬日圓(其中3千萬花在辦公室內的費用)。

接近5千萬日圓,相等於3百多萬港幣,不是一個小的數目。

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聽了10月17日有關的報告後,表示這個計劃浪費金錢。

其實,一個政府要亂花錢,比任何罪惡都來得嚴重。

亂花錢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盡錄。但為了使國家更「美麗」,那就比較抽象了。

幾年前曾經聽一名擔任國家顧問的日本學者談到把日本綠化的計劃,那我是舉手贊同的,而且知道日本在這方面確實做了很多功夫,所以很佩服他們願意花這個錢去把我們居住的環境改造得更美麗。譬如說,北九州市(Kitakyushu)曾經是一個被工業污染的地方,但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的北九州是一個模範的循環再生城市。

但安倍的「美麗國家」政策似乎只是一些浮誇的宣傳。不是說國家不需要宣傳,但花了錢換來「零」的實際效果,根本無益於市民。

我想到多年前,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在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所發表的得獎致詞,其題目就是「美麗的日本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裡面談到他的文學作品是在日本美學傳統中孕育而成的。

一些學者後來評論這篇文章,都提到川端不提他文學的現代性,而偏偏特顯它的傳統性,有一點把日本文化「美化」(aestheticized),「浪漫化」(romanticized),甚至是「刻板化」(stereotyped)和「異國情調化」(exoticized)的嫌疑。

當然,川端是在替日本做宣傳。那是七十年代開始,日本經濟正在起飛的年代。也是日本需要脫離二次大戰陰影的時代。

似乎,一個現代國家的崛起,除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要有堅實的基礎,在對外宣傳自己的優點和形象,往往來一個「復古」和「美化」。

所以,歐洲最先進的國家,都有塑造了她吸引人的「異國情調」。誰不知道法國巴黎是「浪漫之都」。但去過巴黎的人都知道她也有不浪漫的一面﹕貧富懸殊,商業化,公共設施需要更好的維修和管理,...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英國是紳士淑女的國度,禮儀之邦。德國是「高度精確」的代名詞。

所以,現代化進程中的日本,也似乎需要一個品牌。一直以來,尤其在戰後,他們用「神秘而美麗的傳統」吸引了很多外國的學者和日本文化迷對其文化的關注(這包括我在內),又用「新穎而精致的產品」俘虜了無數消費者的心。

中國的崛起,似乎也走著同樣的路。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大陸一直是某些左傾人士的理想國(曾經,在西方也有人因為對大陸內發生的事情一知半解,而對「文化大革命」充滿憧憬),也同時是一批反共人士的紅色邪惡勢力。那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時代。

但是,現實永遠比想象複雜,而且不是用意識形態(尤其是冷戰心態)就可以公平正確地理解。

改革開放以後,到最近,中國文化在通過張藝謀,陳凱歌,王家衛和李安等的電影,以及其他的文化媒介帶到了西方。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文化是被「異國情調化」了。外國觀眾所看到的,在大銀幕上的畫面,真的能代表中國嗎?

經歷了現代化和商業化的中國,更常談論的,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和「國民意識」。尤其,這體現在對古典文化的重新認識(或稱為重讀,Re-reading)。

「進步」的中國現在也更「傳統」了。2008年的奧運,或者,就是現代與傳統結合的一場盛會。在這個華美的盛會裡,我們不希望看到一種只是表面的宣傳東西,就好像日本不需要把自己裝飾成什麼「美麗國家」一樣。

提高環保意識,培養市民的公德心,注重保育的城市規劃,等等...這些,都是更能夠把中國變得美麗的真功夫。這些,就算奧運完結了,我們都必須繼續努力地把它做好。

1 comment:

Unknown said...

國家形象等同做人.....
應注重內在修養及外在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