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阿Q精神永垂不朽?


新寫的書評終於發表在H-Nationalism,即「民族主義學術交流網」(http://www.h-net.org/~national/)。(民族主義,也稱為國家主義,國族主義)。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下面的網頁閱讀全文(用英文寫的)。

一本四百頁厚厚的著作,是中國現代文學學者、魯迅專家Paul B.Foster的新作。Foster替自己的書起了一個很特別的書名﹕《阿Q考古學》。

書中,他研究「阿Q」這個魯迅創造的小說人物,如何變化成一種文化符號,象徵著中國人愚昧、懶散、落後、和醜陋的國民性。但同時,Foster也提醒我們,阿Q是一個中國人用作自我批評的「話語」(discourse),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講述(narrate)和建構(construct)中國民族主義(Chinese nationalism)的文化元素。

多年來,阿Q的形象深入民心,但也同時變成一個揮之不去、使國人感到羞恥和焦慮的陰影。

在魯迅活躍的五四年代,很多有識之士都感到傳統中國有其不足之處,甚至認為傳統是妨礙中國迅速現代化的障礙。

社會中遂響起了批評和撻伐的聲音,而在1919年中國參加巴黎和會之際,因西方列強包庇日本,默認日本對山東的控制權,加上人民對軍閥割據的局面產生極度的厭惡,一場歷史聞名的「五四運動」就此爆發。

在五四前後,《新青年》雜誌的主編陳獨秀,學者胡適等,對中國傳統的批評尤其徹底。魯迅本人也以諷刺的方式,創造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狂人」等被傳統「吃人社會」所扭曲了的小人物,而且借他們屈辱的故事警醒中國人民。

在我寫的書評裡,在評價Foster的寫作以外,也提到了一個核心的問題﹕究竟什麼時候,我們中國人才不需要背負做阿Q的惡名?

似乎,對很多中國知識份子來說,在讚嘆祖國各方面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意識到整體人民的素質仍待改善,才能夠合乎所謂「文明」和「現代」的要求。中國仍然有太多的阿Q,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這個狀態。

只是,我們倒要問一句話,什麼才叫「文明」,才叫「現代」?如果樣樣以「先進」的西方和日本作為標準,那就有點問題了。

阿Q的消失,應該不止是源於模仿西方或東洋的現代化歷程(雖然學習是一個必經之路),而是一個發自中國國民自身的自省和自覺。

希望阿Q精神不會永垂不朽。

---

H-NET BOOK REVIEW

Published by H-Nationalism@h-net.msu.edu (October 2007)

Paul B. Foster. _Ah Q Archaeology: Lu Xun, Ah Q, Ah Q Progeny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Discours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_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6. xii + 401 pp. Glossary, bibliography, index, figures. $99.00 (cloth), ISBN 0-7391-1168-x.

Reviewed for H-Nationalism by Yu Ch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York University, Canada

Time to Bury the Q-Word?

Text of the review to be found here:

http://h-net.msu.edu/cgi-bin/logbrowse.pl?trx=vx&list=H-Nationalism&month=0711&week=b&msg=NnjNLMjX9wBJsSjErwPmLw&user=&p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