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香港媒體.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香港媒體.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May 8, 2008

胡錦濤訪問日本2008(電視訪問)

以前也做過好幾次電視訪問,但這回是第一次把片段上載。

訪問時說了好一些有關中日關係發展的重點(可參考我最近三天寫的文章),但上網翻查記錄時,發覺只剩下這兩句話了。

Sunday, November 25, 2007

八十年代活躍於香港文壇的兩個日本通﹕蔡瀾和沈西城


最近,蔡瀾跟沈西城已經很少以日本專家的身份在媒體露面。

但大家不要忘記,蔡瀾曾經寫過很多有關日本文化的雜文(尤其是旅遊和飲食方面的文字),天地圖書替他結集出版的為數也不少。現在他的身份應該是美食家,而且他經營飲食生意多年,現在的精力都放在這方面。

蔡瀾,1941出生於新加坡,潮州人,16歲留學日本,後來就讀於日本大學,專攻電影編劇。

他父親原來在邵氏片場工作,他在留學期間已經兼職替邵氏做翻譯等工作。後來先後正式加入邵氏和嘉禾,任職製作經理和製作副總裁。1980年代開始寫作,活躍於香港文化界,以生動的文字推介日本流行文化。

我現在還想不出,在香港還有其他像他那麼多產的日本通。


沈西城,葉關琦的筆名。1948年生於上海,四歲來港定居,24歲到日本遊學。擅長寫散文,小說等不同的文體。他跟倪匡相熟,自1995起倪匡移民美國後,在倪氏授權下繼續用衛斯理和羅開的名字創作小說。2001年,沈氏又成為《武俠世界》的總編輯。所以自90年代起,他根本也很少以日本專家出現在媒體。

後來發生了一宗,沈氏創作的衛斯理小說剽竊日本小說情節的事件。不知這事情以後如何發展?
有關資料可以到下面網站瀏覽﹕

總之,他們兩個現在都應該是很成功的商人。
Photo of 蔡瀾 courtesy of Xinhuanet

Saturday, November 24, 2007

活躍於香港媒體的日本通﹕吳偉明,張宏艷,張彧暋,健吾,湯禎兆


回到香港三個月,對這裡日本研究的情況開始漸漸有點認識。可以說,在學術界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或者有所涉獵的人,其實不少。但在媒體中比較活躍的,其實不會太多。
在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有日本研究學系。但在媒體(包括比較容易找到的出版物)中能夠接觸到的名字,基本上只有幾個。

其中在港大的陳湛頤教授曾出版過一些港日關係的書籍,如《日本人與香港——十九世紀見聞錄》(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5),《日本人訪港見聞錄,1898-1941》(兩卷,三聯書店,2005)。

浸會大學的歷史系主任周佳榮教授是日本史和香港史專家,同時也編寫很多中國歷史的教科書。最近編著出版有關香港史的書籍有《閱讀香港﹕新時代的文化穿梭》(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7)。我在書局也看過他早期寫的日本現代思想史著作《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台灣商務印,1994)。

而最活躍於媒體的日本研究系教授,應該首推中文大學的吳偉明博士。他的「知日部屋」部落格,提倡「哈日反日不如知日」,非常受歡迎。後來部落格的文章也被結集成書﹕《知日部屋——吳偉明日本文化隨筆》(香港中華書局,2007)。

另外,有線新聞的張宏艷女士,最近翻譯出版了日本老兵回憶錄《回頭已是百年身——日本老兵金子安次侵華回憶》(精英文化動力,2007),又將在香港大學和國內舉辦多場日本老兵見證會。

還有兩位年輕的日本通活躍於媒體﹕他們是張彧暋和健吾(見圖,左邊是健吾)。2007年4月,他們在《明報》發表了對談後的感想文章﹕「中日關係﹕研究日本研究的一次乏力對話」。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以下兩個連結閱讀他們的文章﹕


張彧暋是中文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在媒體經常發表有關日本的文章。

而健吾是個神秘人物,不過應該年紀很輕,有時候會做商業電台評論節目「光明頂」的嘉賓主持,也寫很多日本流行文化的文章。

最後,還有湯禎兆。自1990年代起,已經出版多本有關日本的書籍﹕《日劇美味樂園》 (香港文林社,1998),《日劇遊園地》 (香港文林社,1999),《日劇最前線 》(台灣商周,2000),《亂步東洋——日本文化雜踏記》 (香港指南針集團,2001),《講演日本映畫》 (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2003),《整形日本》 (天窗,2006)和《命名日本》 (天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