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 2007

不打仗的軍人?從日本海上自衛隊撤出印度洋談起


軍人不打仗,仍然是軍人嗎?

這不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而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被盟軍「解除武裝」(demilitarized)後所要深思的一個狀態。

作為一個軍事上的狀態,它充滿曖昧。而這種曖昧,已經不能夠單單解釋為日本右翼份子想在一個民主國家復闢軍國主義而遇到的窘境。我們要了解美國容許(而且是鼓勵)日本擁有軍隊的現實,其主要的歷史背景是戰後美蘇的冷戰,但當時的日本民間,厭戰是一股強烈的主流。結果,日本戰後的和平憲法中的第九條一直沒有被修改。(見文末的文件)反而美國處於戰略性的考慮,和日本簽訂「美日安保條約」,使美國在軍事上一直扮演著日本守護者的角色,而且要求日本保持一定的「軍事實力」,以扮演好協助美軍的角色。

到現在,日本社會普遍希望維持和平的現狀。國內不少人對核武器擴散,以及美國軍事霸權存有戒心。但同時,懷疑甚至批評日本政府這個被美國「保護」的角色變成了右翼政客經常掛在嘴邊的議題。從某個角度看,戰後的日本似乎進行著一個永遠沒有分出勝負的左右意識形態之爭。

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是,日本的自衛隊是為了滿足美國在亞洲(以至中東)的軍事影響力(霸權)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形式不完全是取決於一個需要與美國保持良好經濟關係的日本政府。日本政府決定參與美國領導的國際維持和平任務,更不代表自民黨有傾向支持右翼極端民族主義的意圖。

這次日本在野民主黨利用這個議題嘗試阻止自民黨延長反恐法,讓日本海上自衛隊被派往印度洋的兩艘軍艦(霧雨Sawagiri號護衛艦和常磐Tokiwa號補給艦)不能繼續執勤,其實正好代表了民主黨為了找尋自我定位故意變得「左傾」的現象。

民主黨的總裁小澤一郎,無論如何不能算是很「左」的人。甚至,我們或者可以說他是頗為右傾的(尤其在他還沒有退出自民黨之前)。相對來說,現任首相福田康夫出了名比較「左」。那麼,為什麼福田要繼續反恐,而小澤卻反過來限制自衛隊的維和任務?

其實,這正好說明了真正的戰爭,並不是一場日本國內的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一場在野黨嘗試動搖自民黨執政的正當性的政治角力。然而,民間清楚認識到自衛隊的維和活動,離開軍國主義復闢還有很遙遠的路。所以,小澤能夠做到的只是嘗試質疑自民黨的公信性。但在意識形態有時候偏左偏右都難以辨別的日本政治環境中,日軍只要沒有使用武器打仗,即使派往海外「活動」,還不能夠產生一種「危機感」。

在這些軍人背後的,再不是日本帝國主義或天皇制的榮光,反而是一種希望把任務好好地完成的專業精神(professionalism)。反而,在日本和日本以外的某些政治人物和政治觀察者,卻很願意把自衛隊的存在看成只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表徵。

---

日本戰後推行的憲法(1947年),被稱為和平憲法。其第九條的原文寫道(英譯)﹕

第九条 日本国民は、正義と秩序を基調とする国際平和を誠実に希求し、国権の発動たる戦争と、武力による威嚇又は武力の行使は、国際紛争を解決する手段としては、永久にこれを放棄する。
(ARTICLE 9. Aspiring sincerely to an international peace based on justice and order, the Japanese people forever renounce war as a sovereign right of the nation and the threat or use of force as means of settling international disputes.)

二 前項の目的を達するため、陸海空軍その他の戦力は、これを保持しない。国の交戦権は、これを認めない。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aim of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land, sea, and air forces, as well as other war potential, will never be maintained. The right of belligerency of the state will not be recognized.)

Photo courtesy of JMSDF: Replenishment ship JDS Tokiwa and destroyer JDS Sawagiri

No comments: